生物质颗粒(主要成分为秸秆、木屑、稻壳等农林废弃物压缩制成)的储存和运输需围绕其吸湿性、易燃性、易破碎性三大核心特性展开,同时兼顾效率与安全,具体注意事项可按“储存”和“运输”两大场景分类梳理,同时补充通用安全原则:
一、生物质颗粒的储存注意事项
储存的核心目标是防潮、防自燃、防破碎、防霉变,避免颗粒品质下降(如热值降低、结块)或引发安全事故。
1.储存环境:控制温湿度与通风
防潮是关键:生物质颗粒吸湿性强,受潮后会软化、结块,甚至霉变,导致燃烧效率大幅下降。
储存场地需选择干燥、地势高、无渗漏的仓库(如混凝土地面、防潮垫层的厂房),避免地面返潮或屋顶/墙面漏水;
仓库相对湿度需控制在60%以下,温度建议不超过30℃(高温高湿环境易滋生微生物,加速变质);
颗粒堆垛与墙面、地面保持距离:堆垛底部需用托盘(木质/塑料)垫高15-30cm(隔绝地面潮气),与墙面间距≥50cm(便于通风和检查),避免贴墙堆放导致单侧受潮。
通风需适度:
仓库需配备通风设备(如排风扇、通风窗),定期通风降低湿度,但需避免“强风直吹”(可能导致颗粒表面水分快速流失而开裂,影响成型度);
阴雨天气或高湿时段需关闭通风口,必要时可在仓库内放置干燥剂(如硅胶、生石灰,需与颗粒隔离,避免污染)。
2.堆垛规范:防自燃、防坍塌
控制堆高与密度:
堆高不宜过高(散装颗粒堆高≤3米,袋装颗粒≤4层),避免底部颗粒因受压过大而破碎;
堆垛间距需预留1-1.5米的通道,既便于搬运,也能减少颗粒间的挤压,同时为通风和消防预留空间。
防自燃预警:
生物质颗粒在储存过程中,若水分含量过高(>10%)或堆垛过密,内部易因“微生物发酵”或“缓慢氧化”产生热量,积累后可能引发自燃(尤其夏季高温时段);
需定期(每周1-2次)用温度计检测堆垛内部温度,若温度超过40℃,需立即打散堆垛通风降温;若发现冒烟、异味,需立即转移颗粒并排查火源。
3.储存容器与防护
容器选择:
短期储存(1个月内)可使用防水编织袋(内衬PE膜)包装,避免直接接触空气;
长期储存(3个月以上)建议使用密封金属罐、塑料储罐或专用料仓(料仓需带防潮盖和通风阀,底部设出料口方便取用);
禁止使用易吸潮的麻袋、布袋,或易锈蚀的无防护铁桶。
防污染与虫害:
储存前需清理仓库内的灰尘、杂物、虫鼠(颗粒易吸引啮齿类动物和昆虫),必要时在仓库角落放置环保型防虫剂(需与颗粒保持安全距离,避免污染);
颗粒需与化学药剂、油污、腐蚀性物质严格隔离,防止交叉污染影响燃烧安全性。
二、通用安全与管理原则
质量预检:储存和运输前需检查颗粒品质——水分含量需≤10%(可用水分测定仪检测)、无霉变、无异味,若颗粒已结块或表面返潮,需先晾晒(干燥后再储存/运输),禁止使用变质颗粒。
人员培训:储存和运输人员需了解颗粒特性(如易燃、吸湿性),掌握应急处理方法(如遇自燃需立即疏散、用干粉灭火器灭火,而非用水浇灭——颗粒受潮后更易结块,且水无法快速扑灭内部火源)。
记录追溯:建立“储存-运输”台账,记录颗粒的入库时间、水分含量、储存位置,以及运输车辆信息、运输时间、目的地,便于后续追溯品质问题(如颗粒变质时可排查是储存还是运输环节导致)。
通过以上措施,可有效保障生物质颗粒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品质稳定,降低安全风险,同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(减少因储存运输不当导致的颗粒浪费)。
![]() | |
微信扫一扫 |